在進行裥棉加工時,細節處理直接影響產品質量、美觀度和耐用性。
?
一、材料預處理細節
1. 面料縮水控制
問題:棉、麻等天然面料未經預縮處理,加工后易因洗滌縮水導致裥線變形、填充層起皺。
解決:
提前對布料進行預縮處理(如高溫熨燙、水洗烘干),縮水率控制在 3% 以內;
化纖面料需測試熱縮性,避免高溫工藝(如熱熔膠)導致邊緣收縮。
2. 填充材料均勻性
問題:噴膠棉厚薄不均、羽絨結塊,導致裥棉后表面凹凸不平。
解決:
填充前梳理噴膠棉,剔除結塊;羽絨需提前拍打蓬松并稱重分袋(每平方米克重誤差≤5g);
多層填充時采用 “交叉鋪棉” 法(如兩層噴膠棉呈 90° 交叉鋪設),提升平整度。
3. 膠黏劑適用性
問題:熱熔膠與面料材質不匹配(如純棉面料用高溫膠),導致面料泛黃或脆化。
解決:
根據面料選擇膠型:純棉 / 麻用低溫膠(熔點 90-120℃),化纖用中溫膠(130-150℃);
膠量控制在 20-30g/m2,避免滲膠污染表面。
二、設備調試與參數設定
1. 針距與線跡密度
問題:針距過大(如>8mm)導致填充層固定不牢,過密則浪費工時且面料易破損。
解決:
常規針距控制在 4-6mm;裝飾性線跡可放寬至 8-10mm,但需加密固定點(如每 10cm 增加 1 個回針);
羽絨服等高頻活動部位針距≤5mm,防止跑絨。
2. 送布牙壓力調節
問題:上下層布料送布速度不一致,導致面料起皺或錯位(“吃布” 現象)。
解決:
厚料 / 多層布料需調大送布牙壓力(旋鈕刻度 4-5 檔),薄料調至 2-3 檔;
采用 “同步送料” 機型(如差動送布機),確保上下層進給速度一致。
三、縫紉工藝細節
1. 起始與結束處理
問題:線跡頭尾未加固,易脫線導致裥花松散。
解決:
縫紉起始和結束時回針 2-3 針(約 1cm),或使用倒縫功能;
自動裥棉機可設置 “線頭預留長度”(≥3cm),便于手工打結固定。
2. 拐角與圓弧處理
問題:直線縫紉至拐角處未減速,導致線跡歪斜或面料拉伸變形。
解決:
手動機操作時,接近拐角前減速并輕抬壓腳,旋轉面料后再繼續縫紉;
電腦裥棉機可預設 “拐角減速點”(如距離拐角 5mm 處速度降至 50%),搭配小半徑壓腳(R≤3mm)完成圓弧線跡。
3. 跳線與斷線預防
問題:機針磨損、線張力不均或面料有靜電,導致縫紉時跳線(針跡漏縫)。
解決:
每 8 小時更換一次機針,檢查針尖是否毛糙;
調整夾線器張力:薄料調至 “松” 檔(刻度 2-3),厚料調至 “緊” 檔(刻度 5-6);
化纖面料可預先噴抗靜電劑(如濃度 0.5% 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溶液)。
四、后處理與質量檢驗
1. 修邊與鎖邊精度
問題:修邊尺寸誤差大(如裁邊寬窄不一)或鎖邊漏針,導致成品邊緣不整齊。
解決:
使用帶標尺的裁布機,修邊誤差控制在 ±1mm;
鎖邊時采用 “三線包縫” 或 “五線包縫”,針距 3-4mm,確保邊緣完全覆蓋。
2. 成品質檢要點
目視檢查:觀察表面是否平整、線跡是否均勻,有無跳線、漏縫、膠漬;
手感測試:按壓裥棉層,檢查填充料是否滑動,邊緣是否刺手;
功能性測試:水洗測試(模擬 5 次洗滌)觀察縮水率和線跡牢度,羽絨服需做防鉆絨測試(摩擦 50 次無絨毛漏出)。
五、安全與效率細節
1. 設備安全操作
多針裥棉機運轉時禁止伸手調整布料,需配備緊急制動裝置(反應時間≤0.5 秒);
超聲波設備需佩戴防噪耳塞(噪聲>85dB 時),避免長期聽力損傷。
2. 流水線布局優化
材料堆放區與機器間距≥1.5 米,避免布料纏繞轉動部件;
采用 “U 型流水線” 設計,縮短半成品周轉距離(如裁布→復合→裥棉→質檢→包裝),提升效率 30% 以上。